专题文章 > 正文

在服务社会中创新发展的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

2014-10-13 14:32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我们专职长期从事过两个省级学会的工作,尽管这两个学会曾被评为全省、全国的先进学会,但从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看,都远远比不上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这是我们担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的亲身感受。这个协会遵循“行动大于口号,态度决定命运”的工作和发展理念,践行宗旨,服务社会,做了很多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益事,成为全省民间组织的排头兵。

行动大于口号态度决定命运

---在服务社会中创新发展的省社会工作协会

法学研究员、省社工协会常务理事张致弟

法学副研究员、省社工协会理事  马玉玲

我们专职长期从事过两个省级学会的工作,尽管这两个学会曾被评为全省、全国的先进学会,但从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看,都远远比不上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这是我们担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的亲身感受。这个协会遵循“行动大于口号,态度决定命运”的工作和发展理念,践行宗旨,服务社会,做了很多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益事,成为全省民间组织的排头兵。

一、彰显协会宗旨性质,高扬为民服务旗帜

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是经过民间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省民政厅直接主管的全省性专业社会团体,是青海省唯一代表从事社会工作的单位和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权威组织,是由从事和关注社会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公益性、联合性、行业性的社会团体。

这个协会有一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有一个“公正、爱心、守信、奉献”的道德准则;有一个“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己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服务宗旨;有一个“自愿组成、自愿服务、自愿奉献”的社团性质。这些,都成为协会的精神、协会的旗帜。这个旗帜飘扬在古城西宁,飘扬在农村牧区,飘扬在广大弱势群众的心中。

协会成立10来,以胸怀全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热爱协会工作和热心协会事业的觉悟,以心中装着困难群众和心系和谐社会的热情,秉承着强烈的宗旨意识和民生情怀,用大爱无疆,辛勤耕耘的姿态,把阳光般的爱心洒向了高原大地,用行动代替口号,以态度决定命运,像维护尊严一样,维护着这面旗帜,使这面旗帜成为引领人们参与社会工作的航标。

多年来他们以出色的成绩,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得到了群众的赞誉,体现了协会的价值,提升了协会的地位,保持了协会的先进性。2005年被评为“省级先进民间组织”,2008年被评为全省“先进社科学会”,2010年荣获“中国十佳低碳公益组织”,2012年获得公益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当年在全省社科学会分级评估中,多项考核指标均为优秀,被命名为“一级协会”,参加评估的专家一致认为,“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是全省社会团体的榜样”,誉为“出类拔萃”的民间组织。

二、明确协会目标任务,发扬无私奉献精神

协会工作是以“关注民生、发展公益、扶贫助困、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服务民生为根本,以为百姓排忧解难为己任,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专业性、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性质和特点,使协会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了与众不同的特殊作用。它的服务范围和服务项目的广泛性决定了有为才有位,在服务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性。

拓展公益项目,开辟服务领域,挖掘筹资渠道,把协会工作扩展到全省各个地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是这个协会不同于其他民间组织的优势所在。我们见到过协会不同时期的工作总结和发表在不同媒体上的先进事迹材料,听到过各界各方人士特别是来自农牧区群众的交口赞誉,确实为之感动。在没有行政职能,不凭权力运行的一个协会,能在10年中,从国内外筹集资金达数千万元,开展几十个造福于民的公益项目,把爱心洒满青海高原大地,惠及千千万万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充分反映了处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工作协会,胸怀国家大局,心系各族民众,开拓前进,与时俱进的建会思想、服务理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优势明显,特点突出。

(一)存在决定意识,态度决定命运。协会成立以来,始终把爱民、利民、亲民、惠民作为存在的第一要务,逐步强化忧患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以热爱、热情、热心、热衷社会工作的态度,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国家最关心的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中,让困难群众在享受温暖的同时,感恩于党,感恩于政府,彰显了协会存在的价值。并以高起点、高效率,不断提升了协会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的责任担当。规划从实际出发,不尚空谈;工作从需要出发,抓好落实。不干实事就没有协会存在的必要,没有一心一意服务社会的态度,协会就没有立足点,这是协会成立以来永恒的观念。

(二)思想与时俱进,服务开拓创新。在党和国家实施强国战略,采取一切措施,关注民生,推进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顺应历史潮流应运而生。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开拓创新的工作,义不容辞地开始了扶贫济困的责任担当。民生关系民心,在通过关注民生,赢得民心中,协会做到了哪里有困难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哪里需要救助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凡是能办到的事情,凡是能减轻和摆脱困苦的事情,都千方百计地去做。很多动人的事迹,在青海省民间组织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民间组织工作创出了一条发展模式,为民间组织建设树立了学习榜样。一个民间组织,能把根扎在基层,扎在群众之中,扎在困难群众的心里,雄辩地证明了民间组织在民间、民间组织想民间、民间组织为民间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要求。

(三)工作精益求精,发展永无止境。一路风尘,十年艰辛有人问;成绩斐然,跃马扬鞭自奋蹄。协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他们始终处在迈步的起点上,坚持在总结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总基调和服务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总要求。不断地凝聚共识、注入新的动力,不断地寻求穿越、激活创新能力。服务项目在做好、做大、做活、做实上下功夫,见成效。不论在救助一个患者,关怀一位老人,还是帮助一所敬老院,资助一所孤儿院,都真正起到了在脱贫致富中强筋健骨的作用。当一个项目完成之后,他们又在调查规划另一个项目,年复一年,永无止境,这就是社工协会。

(四)发扬道德传统,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工作协会从事的所有工作,都与道德相关,与和谐相连。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优了良传统的文明国家,“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是一种道德风尚,农村尤甚。在贫困山区的弱势群众里,有不少人缺乏掌握自己未来的能力,饱尝生活的艰辛,他们是最渴望平等和尊重的人。社会工作协会从讲人道,促平等,建和谐出发,急人所急,帮人所需,助人所难,所开展的以治疗救治先心病、唇腭裂、小儿疝气,帮助孤寡老人、救助贫困学生和抗震救灾等公益活动,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而且更重要的体现在精神上,让人看到的是文明新风和道德传统的再现。通过一系列救助活动使受助群体和个人摆脱精神上、物质上的障碍和困境,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实现自我发展。同时鼓起生活的信心,对社会产生亲合力,形成积极向上,凝心聚力,和谐相处,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社会氛围。它们在为群众解困的同时,也为政府减压。协会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困难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们富有成效的工作,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使社会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社会工作协会运用各种有效途径,兴道德之风,促和谐发展的成功经验,代表了民间组织的发展方向。

三、加强协会队伍建设,树立团队整体形象

省社会工作协会现有副会长兼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3人,工作人员9人。他们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在社会服务与管理领域进行创造性工作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协会设有办公室、宣传教育部、培训部、助医部、老人服务部、财务部、儿童服务部和项目部8个内部职能部门,是分工协作的办事机构,并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这个协会成立时间不长,为什么保持蓄势期远的发展态势和旺盛的工作活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加强队伍素质建设,树立团队整体形象。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有一个能干的工作班子,有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有一个规范的服务制度,有一个优良的工作作风,有一个牢固的团队精神,有一个有责任心的带头人。具体体现在“十个做到”上:

一是在相处中做到“和谐”。和气相处,和睦相聚,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发挥“和”的作用,把不相容的东西变成新的东西,使和为贵成为风气,在讲和气中并发出协会服务社会的正能量。

二是在共事中做到“合力”。合作共事,合力同心,整合力量,形成集体,以此打造了协会的实力。

三是在待人中做到“忠诚”。以诚待人,真诚立身,忠诚事业,忠诚人民。诚恳、诚实、成信。成为协会的立身之本、力量源泉。

四是在为民中做到“信任”。取信于人民,取信于社会,信任至上,信誉为本,成为协会团结合作,服务社会的基石。

五是在工作中做到“学习”。不断学习不断变化的社会,不断学习层出不穷的知识,在不断学习中不断创新,在不断学习中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生机活力。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经验,成为协会与时俱进,做好服务工作的智力支撑。

六是在前进中做到“创新”。以创新精神,创建新机制,开创新领域,寻求新发展。在运作、体制、管理都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以创新精神形成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成为协会的动力和生命线。

七是在服务中做到“实效”。坚持实事求是,务实勤奋的工作作风,说实话、做实事、讲实效。脚踏实地,不尚空谈,使工作、方案、项目都符合实际,在扎实中取得效果,把“四满意”(资助方满意、政府满意、受益群众满意、自己满意)当作协会工作的目标。

八是在团队中做到“快乐”。工作快乐,快乐工作。有一种快乐的心情、快乐的心态、快乐的气氛、快乐的精神。乐观向上,乐于奉献成为协会的一个亮点。协会中喇英才、粱瑞林、戚芹等几位同志都是退休后发挥余热的,他们都在老有所为中体现老有所乐。副会长兼秘书长喇英才,2004年退休后即全身心地投入到协会的建设和发展上,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不辞辛苦地跑遍了全省几十个农村牧区,调查了解,规划项目,并多方联系,争取资金几千万元,想方设法地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他关注民生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广大受助群众的拥戴和社会的广泛赞誉,成为“有民气、无官气”的好干部,并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评为“2009年中国社工人物”,荣获“中华爱国慈善家”等称号。

九是在尽责中做到“公平”。通过扶贫济困,帮助弱势群体的一系列活动,履行职责,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成为全体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十是在落实中做到“良好”。遵守章程,遵守制度,遵守标准。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恪尽职守,全心全意。用良好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工作方法、良好的服务项目,把应该做的事情保质保量的落实好,经得起检验,让受助群众心悦诚服,齐声说好。以良好的团队形象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成为协会的目标。

“十个做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文明、和谐、平等、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的价值取向,成为协会完成章程确定业务工作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也是协会不断发展,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服务,促进“三区”建设的力量源泉。

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面向基层,贴近群众,多方面开展服务社会的宗旨意识和成功经验,反映了新时期民间组织的发展方向。民间组织为人民,体现国情,顺应民意,是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举。“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是老百姓称赞的协会,是老百姓拥护的协会,老百姓也希望青海省有更多这样的协会。

祝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作风,继续发挥优势,把工作做得更好。

张致弟  。

马玉玲  省司法厅退休干部。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