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 正文

十年探索 十年耕耘

2014-10-13 15:07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2004年6月4日,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正式成立,我被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轻车熟路的公务员生涯结束了,而一项陌生的任务摆到面前,作为一线主持日常工作的秘书长,我深感担子不轻,责任重大。一个省级社会组织,尤其是一个陌生的、新成立的社会工作协会,如何定位,从何起步?如何运作?怎么为民服务?又怎样把“助人自助”的理念有效地应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十年的思考,十年的探索,十年的奋斗,十年的耕耘,回眸10年的秘书长生涯,有几点是很值得回味,很值得总结的。

作者:青海省社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喇英才

2004年6月4日,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正式成立,我被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轻车熟路的公务员生涯结束了,而一项陌生的任务摆到面前,作为一线主持日常工作的秘书长,我深感担子不轻,责任重大。一个省级社会组织,尤其是一个陌生的、新成立的社会工作协会,如何定位,从何起步?如何运作?怎么为民服务?又怎样把“助人自助”的理念有效地应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十年的思考,十年的探索,十年的奋斗,十年的耕耘,回眸10年的秘书长生涯,有几点是很值得回味,很值得总结的。

一、立足省情 确定主线

社工协会为什么要成立?成立后主要干什么?协会怎样才能健康发展?万事开头难。作为省一级协会,必须要准确定位,明确自己的主战场。青海不同于北上广,也有别于东中部的各省,是中国西部欠发达的多民族省份,自然条件差,经济不发达,群众困难多,民生需求广。通过调查,在青海群众中看病难,上学难,吃水难这些生存方面的问题大量存在,这些难事不解决,小康能实现吗?社会能和谐吗?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是服务别人,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是主要内容。于是我们从青海的基本省情出发,以社会服务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主线,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十年中,共争取国内外资金6500多万元,实施了40多个惠民的公益项目,使超10万名老百姓直接受益,协会也有效地发挥了为政府工作拾遗补缺的作用。我们认为:作为省级社会组织,既要为特殊困难者排忧解难,更要谋划和开展一些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大项目,让更多的人群得到实惠。

二、严格标准  严密组织

青海是个穷省。由于受历史和现实、自然环境和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与东部有较大差距,政府不可能在短期内包揽和解决所有民生方面的需求。社工协会是个社会组织,本身无钱替政府排忧,替民解愁。需求的众多与资金的短缺是摆在面前的一对突出矛盾。怎么办?我们响亮提出“诚信立会、实干兴会”,让每一个项目以“让资助方基本满意,受益群众基本满意,当地政府基本满意,实施方自己满意”为标准,从项目的申报、实施、总结到财务的预决算,都要实事求是,严谨细致。一个组织如同一个人,一种商品,必须在社会上打出品牌,打出信誉。否则别人不了解,不信任,为什么把钱交给你去花?走出去争取资金,拿回来为民办事。打铁要靠自身硬,行与否全靠自己拿出行动来证明。

澳大利亚籍的华人朋友李崇厚、萧虹夫妇,从2004年第一次捐20台太阳灶起,至今捐款100万元修学校,安装热水器,仅太阳灶捐赠了近2000台。10年时间一直与我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合作不断,友谊长存。2006年,他参加了自己捐款修建的丰一学校竣工典礼,当看到崭新的教学楼、围墙等时,他无比高兴地对在场的协会领导说:“我们只给了一点钱,没想到你们把事情办得这样好,真不容易啊!”。此后,不仅他们夫妻二人给青海做善事,还动员子女及亲朋好友都来参加。

我会同德国米苏尔基金会的合作也是一样,2007年,该基金会第一次资助我会举办西宁和格尔木两市的社区主任培训班,由于培训工作组织严密,针对性强,参训人员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其后,我会又两次争取该基金会的资助举办了民政、妇联及大学生村官等社会工作者能力建设的培训项目,资金达200多万元,实现了资助方和实施方的有效合作,达到了“四个基本满意”的标准。实践证明,高标准严要求不仅能做好项目,更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健康运行与发展。

三、多方参与 合作共赢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助人自助”是帮助别人,升华自己,构建社会和谐的一剂高效良药。作为社会组织只能是政府工作的补充,但这并不排除在实践中可以有所作为。社会工作本质是社会服务,只有各方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多种服务的需求,才能实现多方共赢之目的。2007年4月,我与中国社工协会徐瑞新会长在北京签订了资助修建1500眼集雨水窖的协议书,并提出:“认真组织实施,争取当年建成储水,让老百姓喝上水”。时间紧,任务重,仅靠协会几个人是难以完成的。根据任务,我们制定了《实施方案》,其中包括:水窖的总数及分配各乡镇的任务、完成时间、水窖的大小尺寸、每眼窖的补助标准和用料数量、质量要求、组织领导、启动仪式及竣工典礼、宣传报道等等。在这个项目中,有中石化、中国社工协会、青海省社工协会、民和县民政局、5个乡镇政府、30多个村委会、数千村民及新闻媒体等多个方面的参与,有的捐钱,有的协调、有的组织,有的拉运,有的负责进度,有的监督质量,村民热情挖窖。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由于各方密切合作,团结奋斗,历时2个月,符合标准的1606眼集雨水窖,在雨季到来前顺利建成,村民终于喝上了“天水”。实践证明,群众广泛参与,实现多方合作共赢,应是社会组织开展公益项目的必由之路、成功之道。

四、抢抓机遇 拓展服务

机遇会稍纵即逝,随时做好抢抓准;资源不是到处都有,看你怎么挖掘利用。10年来,我们辩证地对待困难和机遇,落后和先进,贫穷与富裕等矛盾的两个方面,注意把劣势转化为资源,收到了较好成效。青海比较贫穷,但正因为贫穷,它也才可以获取人们更多的同情与支持。2005年11月,我在北京参加“西岸四地社区服务实务座谈会”,在得知救世军“也搞其他扶贫项目”的信息后,当晚我便找到同在参会的小赵,通过交谈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我会给救世军驻北京工作部申报了3所农村学校改建项目,很快获得成功。其后又跟救世军合作多年,进行过玉树赈灾、大学生资助、村官培训、人畜饮水、医疗设备捐赠及村卫生所修建,称多县敬老院设备购置等多个公益项目,资金达1500多万元。      

秦学林是民和县官亭镇山区的一位农民,是倒插门的女婿,上有60多岁的岳父母,下有一对儿女。因家庭困难,女儿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儿子读小学。家里的几亩旱地收入勉强够填饱肚子。本人心脏病严重,不能外出打工挣钱,更无力凑钱治病。医院说做手术得5——6万元。钱从何来?他是家里的主心骨,就如一栋房子的顶梁柱。如何救他,怎么帮助这么个家庭?助人一臂,可救人于死亡的边缘。一次去北京,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在中国搞慈善的外国人白若汉,我将秦学林的困难告诉了他,后来他来青海,我又领他前往秦学林的家里查看情况,希望他能够给予帮助。就这样,白先生自愿捐款为秦学林做了心脏手术,成功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之后,他又帮助大通县近10名严重心脏病患者做了手术。实践证明,机遇青睐有准备之人,资源属于有爱心之士,有效地挖掘、链接和利用各种有利资源,是成功获取支持和资助的关键所在。

上一页 1 2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