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文章 > 正文

情系民生献爱心——记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

2014-10-15 11:16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成立于2004年6月。四年来,协会以“以人为本、帮困助残、发展公益、服务社会”为宗旨,将春雨般爱心融入滴滴汗水,洒在干旱穷僻的山区,洒在社区和乡村干部心里,洒在病残儿童希望的田野,洒在贫困学子人生的旅途······

作者:梁瑞林

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成立于2004年6月。四年来,协会以“以人为本、帮困助残、发展公益、服务社会”为宗旨,将春雨般爱心融入滴滴汗水,洒在干旱穷僻的山区,洒在社区和乡村干部心里,洒在病残儿童希望的田野,洒在贫困学子人生的旅途······

协会成立之初,由已退和即将到龄的三名老同志及聘用的三位工作人员挂牌竖旗,白手起家。台子搭起来了,戏怎么唱?当时大家心里都是茫然一片。

世上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然而,平坦的路好走,顺风的船好开,要从荆棘丛生或艰难险峻处踩出一条可行的路,则是很难很难的。青海省社工协会就是以坚强的勇气和毅力,以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坚实的脚步,在不断探索中留下一路奋进的足迹······

闯字开路 拓展局面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协会成立半年多了,除民政厅交给的“三个一工程”(编辑一本书、一本画册、拍摄一部专题片)外,尚无其它明确的工作目标。但“三个一工程”是较长期的任务,协会不可能单打一把全部力量和时间都用在这方面,可是又没别的项目,整个工作处于迈不开步子,打不开突破口的状况。怎么办?扩大社会影响,尽快拓展局面已是当务之急。几个人谁都看清这一要害问题,却又束手无策。喇英才秘书长则是心急如焚,苦费心思,但在他心里有着一个坚定不移的想法:不论面临多大的难度,社工协会这杆旗既然竖起来,就绝不能让它轻易倒下,或是无声无息庸庸碌碌过日子。

喇英才是位出生在贫困山区的土族干部,2004年4月从岗位上退下来后,按照民政厅党组决定筹备成立社工协会,实际上是退而不休。然而,社工协会是一个崭新的行业和活动范畴,没有成形的模式和成功的经验借鉴,面对窘境,只能靠自己奋力“突围”了。喇英才毫不气馁地说:“有志者事竟成,敢闯就有出路。”于是,他凭借多年的交往关系,四处捕捉相关信息,寻找项目资源。2005年元旦前夕,经与省外事办联系,共同举行了由香港方树堂基金会捐赠的160辆轮椅赠发活动。

隆冬的青海高原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受赠的100多名下肢残疾的男女老少穿着厚厚的棉衣或皮大衣,从湟中、湟源、平安、大通、民和等五县长途乘车聚集到省民政厅院内,参加赠发仪式。会场周围挂着醒目的横幅,,摆放整齐的崭新轮椅上系着用红绸扎成的大红花,整个场面异常热烈庄重。三位兼任名誉会长的省级领导和克保会长亲临出席。被亲属搀扶或抱着背着的肢体残疾人员被安坐在轮椅上,他(她)们眼噙热泪,这儿摸摸那儿瞅瞅,心想:一台轮椅值近千元,就这样白白送给我们,真是为残疾人办的一件大好事啊!大多数人是乘汽车或拄着木拐走来的,现在他们坐着轮椅,双手转动车轮或由亲属推着离开会场,他们脸上溢满笑容,心里牢牢记住了社工协会这个名字,同时,这个名字也象风一样刮到农村和草原上。

要说闯,这是协会形成的共识,也是当时力争打开局面的有效手段,只要获得有可能争取公益项目的消息,不论对象是谁,不管效果如何,协会都要设法去闯一闯,不失时机地介绍协会的情况,提出友好合作的愿望。就是采取“闯”的办法,协会的同志曾迈进中国儿童希望救助基金部、中国扶贫基金会、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为了协会的建设,喇英才竟然“闯”进李津成副省长的办公室。

青海地域广袤,实施项目又多在偏远贫困地区,下乡搞调查,赴实地考察,一出去就是几十公里或几百公里,开展工作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这些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喇英才一急之下跑到省政府办公楼上,找到李津成副省长,简要汇报协会工作后,就直截了当地提出请求给予支持。李津成副省长笑着点了头。崭新的小车开回来了,犹如给协会插上了翅膀,同时购置了电脑、复印机、传真机、档案柜等用品,改善了协会的办公条件,为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几年来,协会就是凭着一个“闯”字,相继与国内外慈善组织、基金会、爱国华人、知名人士等进行友好交往,合作项目,树立信誉,扩大影响,逐渐拓展了局面。

有人对社工协会在短短几年中做了那么多为民利民的公益项目,心想可能有什么特别的路子,不禁询问:你们采取什么办法把协会搞活的?协会的同志深有感触,而且毫无掩饰地说出八个字:

抢抓机遇 争取项目

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同的是看你是否认识和抓住机遇。对一个无资金保障的社会组织来说,抢抓机遇,争取项目,实属关乎兴衰存亡的关键。协会的同志在实践中认识了这个道理,同时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

2005年11月,喇英才去北京参加中国社工协会召开的“两岸四地社区服务务实座谈会”,会上,国际性慈善组织港澳救世军工作人员向与会代表散发宣传品时随口说:“我们还搞扶贫项目”。说者无心,听者留意,这句话象清水点红似的引起喇英才的注意,晚饭后,他专门拜访这位工作人员,并赠送了《青海不再遥远》精美画册,介绍了社工协会开展工作的情况。此次虽是初次接触,但给双方都留下深刻的影响,两月后,喇英才再次进京出差,又专程到救世军驻京办事处,与其主任和工作人员进行友好交谈,双方达成进行合作的初步意向,遂社工协会很快向救世军港澳军区邮寄了重建三所贫困山村小学的项目申请书。2006年5月,救世军港澳军区总指挥曾庆敏带领项目官员来青海作实际考察,协会进行热情接待,并陪同到湟中县台口子、马场沟和民和县若多村小学察看,三所小学教室墙裂顶漏,桌凳残破,学生拥挤,办学条件极差的景况深深触动了他们,同时也感到社工协会项目申请书中反映的情况是实事求是的,从而促进了他们确定资助项目的决心。一月后,救世军批准协会的项目申请,决定资助153万元,同时实施三所村小学重建工程。事后一位项目官员说:“救世军一次批这么大的项目,而且这样快,是从来没有的。就是你们机遇抓得好,办事认真感动了我们啊!”

2005年6月,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民政局给社工协会送来一份求援报告,请求帮助解决该局扶贫点吾雷村缺水问题,协会很快派人到该村进行实地考查。原来吾雷村是70年代国家修建黄河上游第一坝——龙羊峡水电站时,服从大局,由库区搬迁到如今这块旱台上,村子虽地处黄河岸边,但与峡谷中的河水有数十米高的石崖相隔,举目看先河,取水难上难。当地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村里修了4个蓄水池,每年用抽水机从黄河抽4次水储入池中,以供全村人畜饮用,遇上旱季,用水就更加困难。由于缺水有地种不成菜,村民们只有拉上粮食跑十几公里路到县城兑换蔬菜。对吾雷村的情况协会很快整理成项目书,打算寻找资助方,为全村102户村民每家修建一个水窖,以解决人畜用水难问题。可是文字图片资料准备齐全后却无处报送,资金毫无着落。就在这时,协会从网络上偶然看到一条消息:世界银行征集资助公益项目,每个项目最高可资助3万美金(按当时兑值约24万元人民币)。协会立即抓住这个机遇,按网址将吾雷村项目用特快专递邮至世界银行。此后协会又几次电话联系,直到2006年3月,世行才通知协会所报项目已初步入围,虽然大家还不知道究竟能资助多少钱,但项目资金有了着落,悬在心里的石头也算落了地。可是谁也没想到,世行的钱确实不好花。经询问才知道,这次世行从全国征集的975个公益项目中初选入围100个,吾雷村水窖项目算其中一个,然后再从入围项目中筛选30个予以资助。这样,吾雷村水窖项目能否争取成功,则是前景难料。但协会决定不论结果如何,绝不放弃这次竞争的机会,决心要以百分之百的信心去争取百分之一的希望。同年4月,按世行要求,喇英才带着准备好的资料到北京参加项目展示会,真象进京赶考似的,心里又喜又紧张。竞争是相当激烈的,100个单位都想争取入选,各自都以引人注目的宣传形式和方法吸引和感动专家们。喇英才站在布置着彩色图片的展版前,向参观者散发宣传品,一遍又一遍介绍青海省情,讲述吾雷村缺水的状况。功夫不负有心人,情真心诚的宣传终于感动了“上帝”,吾雷村水窖项目最终被选定,世行同意资助11万元人民币。喇英才如释重负,带着轻松喜悦的心情返回青海,接着很快同县、乡、村领导商定了施工方案。吾雷村水窖工程从6月初动工,至8月中旬仅用两月时间,102个水窖全部竣工,并蓄水使用,有效地缓解了村民生活和温棚种植蔬菜用水难问题。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认识到的东西不一定能体会到,只有切身感受到的才能深刻认识到,这就是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在工作实践中,协会的同志深深体会到,以敏锐地观察力识识机遇、抢抓机遇,则是争取项目的关键环节,许多项目也正是在抢抓机遇中获得成功的。

引水修窖 解民燃眉

喇英才常说:干社会工作一定要养成“四有”,即有善心、有爱心、有责任心、有甘于奉献的精神。协会全体同志正是以“四有”为标准要求自己,注重意识的养成;以关注民生为根本,不断拓展公益项目范围;以为百姓排忧解难为己任,认真实施一个个深受群众欢迎的利民工程。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青海东部多民族聚居的人口大县,虽以农牧为主,但由于山多地少交通不便,许多村民一直在脱贫线上挣扎着,在诸多导致贫困的因素中,缺水和群众无纯净饮用水是祖辈遗留的一大难题。土坑中臭而发绿的积水是牲畜饮用的水源,妇女们天不亮就到泉眼处等着挑水,居住偏远的村民每天牵着骡子或毛驴,架上两只大铁桶,翻山越岭到几里路以外去驮水,每逢雨天山路崎岖陡滑,人畜难行,多年来,仅有21户人家的喇家庄,为驮水曾摔死过5匹骡子,真是:吃水要比用油难,一盆凉水用几遍,姑娘不愿嫁山村,祖辈盼水眼欲穿。

2005年8月,社工协会从中国社工协会甘泉基金会申请项目资金40万元,于民和县前河乡丰一、丰二两村实施集雨水窖工程,修筑水窖200个,基本解决了两村群众吃水难问题。同年10月,又从加拿大基金申请到11万元项目资金,决定于民和县前河乡干旱山区田家、茫拉两村实施自来水饮水工程。说是自来水工程,实际上是将山脚下的泉水以居高临下的流势,用管道引进村子,再修几个蓄水池,将水储存起来,以供人畜饮用。但水源离村子较远,要购买塑料管、接头,修蓄水池等,11万元远远不够,村干部和群众商量,除资助资金外,村民再自筹5万元,将水引入各家。8月20日,协会在田家村召开了动员会,接着两村群众按照施工方案同时破土动工。8月正是山村开始收割小麦的大忙季节,但村民们二话不说,在家的男女老少齐上阵,白天忙地里活,晚上乘着月光挖掘埋设管道的壕沟,分段包干,加快施工,7.3公里主管道只用三天半就全部挖完,到10月20日整整两个月,引水工程胜利竣工,村民们又用塑料管将水引进家里,安装上龙头,成为使用方便的自来水。这一惠民工程使两村245户群众彻底告别了缺水和饮用污水的历史。难怪村民们如此激动,如此兴奋,在召开的竣工庆祝大会上,群众舞着狮子走进会场,秧歌队挥动腰间彩绸,扭的那么开心活泼,几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来到水龙头前,用手捧起清澈甘甜的自来水送进嘴里,眼角溢出两汪老泪,这是祖祖辈辈翘企盼望的事情,今天实现了!为表达感谢之情,村民们为社工协会赠送了写有“情系百姓做项目,心想群众办实事”的牌匾。

往往成功能给人以喜悦,同时也给人以新的压力。在实施田家、茫拉两村水窖项目中,社工协会进而了解到民和县干旱山区严重缺水的村庄还很多,此后,即将调查资料和项目报告报送中国社工协会,希望继续得到资助。

2007年5月10日,中国社工协会批准青海社工协会申报的水窖项目,并电话通知派人速到北京受理资助并商量相关事宜。11日早8时30分,喇英才乘坐去北京的第一班飞机出发,到达首都机场后搭的直奔中国社工协会,徐瑞新会长和赵蓬奇副会长会见了他,徐会长开门见山地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资助了一笔扶贫项目款,鉴于青海是多民族贫困地区,经研究批准你们修建1500个集雨水窖的项目报告,给你们300万元,一次性解决”。同时徐会长情深意重地说:“要抓紧施工,保证质量,争取在雨季到来之前完工,以便群众早日蓄水使用。”

喇英才当时兴奋地不知如何表达心中的谢意,满怀信心地说:“我们一定把这个项目搞好”。谈话跟简短,但份量很重。喇英才是个急性子,当离开徐会长办公室就恨不得立即插翅飞回青海。他辞别会长又搭的直奔飞机场,在候机室看了看手表,离登机时间还早,便用手机联系通民和县民政局和官亭镇政府领导,安排水窖项目的事。有人听了这件事开玩笑说:“老喇是坐着飞机串门子——潇洒走一回!”每当这时,他也总是欣然笑道:“能得到这么大的项目,忙点累点值得”。虽是几句玩笑话,但溢露出一位社会工作者乐于事业、甘于奉献的情怀。

修建1500个集雨水窖工程量大,涉及面广,时间紧迫,如何安排实施,协会进行了仔细研究。计划将水窖分配到民和县干旱山区缺水比较严重的官厅、前河、大庄、松树、新民五个乡镇,由乡、镇和村干部制表造册,将水窖分给比较贫困的家庭。当协会召集开乡、镇领导研究施工方案时,各乡镇提出有许多群众找到政府恳切要求分一个水窖,希望协会能尽量增加水窖数量。协会经仔细考虑和测算,决定采取降低水窖成本,统一购买水泥、石沙用料等办法,将原来每个水窖造价2000元缩减为1800元左右,水窖总量增加到1606个,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接着各乡镇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专门抽干部负责此项工作。购置近2000吨水泥的任务由县民政局指定专人承担,并雇用车辆将水泥运送到各村群众便于领取的地方。工程的各个环节都考虑到了,而且安排的周密细致,但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家庭男劳力都外出打工,剩下老弱妇幼能否如期完成挖掘水窖土方工程?一个球形窖或井型水窖宽3米,深4米多,到最后完成要挖填土方20多立方,特别是水窖修好后要将作模托的黄土一筐筐从窖口运出,没有好劳力是不行的。另外,如果工期拖延到8月以后,开始秋收大忙,再逢雨季,整个工程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但与会乡村干部信心很大,保证一定要组织好,按期完工。一切安排妥当,只待鸣炮开工。

2007年6月20日,天空淅淅沥沥飘着几点雨星,高原未尽的春寒还有点冷,但大庄乡政府院内鞭炮鸣响,嬉笑声不断,气氛异常热烈。因为省社工协会在这里举行五乡镇水窖工程开工动员大会,各村的代表近的徒步,远的骑马或摩托聚集而来。不少看热闹的老人捋着雪白的胡子,有声有色地议论着这件前所未有的喜事。动员会后,五乡镇几十个村社一齐行动起来,整个干旱山区好像从地壳中升腾起一片热气,冲破余寒扶摇而上,变成白云,俯瞰着繁忙热闹的沟沟岭岭、村村寨寨。

按照设计的水窖图样各家因地选址,开挖土方,家庭人少的就邻里互助。有的村民还有所创新,例如将水窖位置选在高出屋院的地方,再从水窖底部引出塑料管拉到院子里,装上龙头,成为家庭自来水。有的人给平坦的屋顶铺上塑料或抹成水泥地面,从流水口接一根粗塑料管通入水窖,一旦下雨就会集聚更多的雨水。还有许多别的改进,总之以方便实用为目的,各动各的脑子,各出各的新招。

县民政局专门抽出两名干部负责水泥拉运。由于水泥紧张,两名干部每天赶早排队开票,雇佣车辆按分配的数量、指定的位置送货,他们轮换守在水泥厂,防止别人插队,以免误事。

所用的石沙各村组织车辆和人力就近拉运,雇请的技术人员按要求垒砌水窖壁墙,乡镇领导小组的同志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检查每个水窖的设定位置、施工进度和修筑质量,整个工程按预定方案有条不紊的进行。到8月下旬,经过60多天奋战,集雨水窖工程全部竣工,五乡镇1600多户村民一举改变了祖辈吃水难的景况。

高原的盛夏,蓝天白云,烈日炽人。8月31日,村民们从四面八方涌集到新民乡若多小学的大操场上,参加“中石化甘泉水窖工程竣工庆典大会”,中国社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蓬奇应邀出席,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为了表达受益群众一片诚挚的感谢之情,中共民和县委、县政府、五乡镇及各族群众为中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社工协会和省社工协会分别赠送了牌匾和锦旗,“情系民生、造福百姓”,匾牌上八个金色大字,溶满了各族群众纯真朴实地深情厚意。

为了庆贺这一大喜的日子,县文艺队专程来表演民族歌舞,学校师生和一些年轻小伙子、姑娘们也登台表演充满乡土气息的节目,操场上笑声、掌声此起彼伏,响遏行云,整个场景比盛夏的天气还热烈。一位年逾古稀的农民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山村这么热闹还是第一回啊!”

庆典仪式结束后,赵蓬奇秘书长怀有心思地走进附近村里,要亲眼察看新修的水窖。当他来到一家住户院外,掀开一个水窖口铁门时,只见窖中储存的大半窖水清亮如镜,清晰地映出一幅幅喜悦的面容,一位老大娘拉住赵秘书长的手,眼含热泪,激动地道:“感谢给我们山里人办了这么大一件好事”。赵秘书长面对此情此景,深受感触,双眼紧收滚动的泪水,忙说:“这是应该的,应该的”。

是啊,纯朴善良的中国百姓,对给予任何一点好处都会铭感五中,知情满足,我们这些植根于老百姓这片热天厚土上的社会工作者,为他们做一点有益的事,难道不应该吗?

看了水窖后,赵秘书长道出心中所思,问身边的喇英才秘书长:“这么多水窖,你们是如何按期完成的”?喇秘书长不假思索地说:“靠合力,就是协会、地方政府、县民政局和受益的群众,各担任务,各负其责,分工明确,齐心协力。所以工程进展快,保证质量,如期竣工,按徐瑞新会长的指示,雨季全部可以蓄水使用”。这种凝聚合力实施项目的办法是协会几年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

助医济困 奉送希望

由于高原气候影响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条件差等原因,农牧区患先天性心脏病和唇裂、腭裂、尿道下裂(以下简称三裂)的儿童比较多。当一位年轻的母亲怀里抱着或手里领着一个患唇腭裂的孩子,就自感矮人一截,当一个贫困家庭守着一个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其父母的心情又是怎样?对这些社工协会的同志在开展爱心助医项目中感受是非常深刻的。

2005年下半年,在中国社工协会儿童救助基金会支持下,省社工协会相继对40余名患“三裂”和先天性心脏病的1—14周岁儿童,送往北京免费进行手术治疗,此事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2007年5月,省民政厅实施的“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活动结束后,全省依然有不少病残儿童散存社会,为了使这部分儿童也得到康复治疗,协会向儿童希望基金部再次申报项目,遂向全省县级民政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将患“三裂”和先天性心脏病1—14周岁的儿童,特别是贫困家庭儿童尽快统计、填表、附上图片报来。不到两月,仅西宁市、海东地区、海西州部分县、市所报的病残儿童就达600余人。为了给这些病残儿童送去一个灿烂幸福的明天,协会很快将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分类,报送儿童希望基金部,经审查批准先实施手术治疗100例。同年11月初,协会首批选定19名“三裂”儿童赴天水市,到儿童希望基金部确定的407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为保证医疗效果,协会正副秘书长随乘火车前往,到医院察看了医疗设备和食宿安排情况,并同院领导和主刀医生商谈了治疗方案。此后,治疗康复一批协会就很快再送一批,至2008年4月,进行“三裂”治疗96例,手术非常成功,家长们高兴地领着孩子回到家,忧患和重负解除,开始幸福地生活。2008年元旦前夕,协会组织27名患先天性心脏病儿童赴天津泰达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由于心脏病治疗费用比较多,协会同医院商定,每个儿童治疗费控制在15000元以内,资金分三方面承担:即儿童希望基金部出5000元,华夏基金资助5000元,剩余部分由医院减免,赴天津的往返路费和食宿由家长自己承担。但是,有不少儿童家庭贫困,或因多年给孩子治病家里已是穷乏无继,要拿出几千元确实很难。就在这时,正巧民政厅克保厅长来泰达医院看望青海的病残儿童,对协会反映的情况作了慎重考虑,回青海后,即决定由社会福利处继续开展“明天计划”工作,对住院儿童家庭承担的费用由县民政局从大病医疗费中给予适当补助。这样,不仅有两条线开展救助活动,而且基本解决了病残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至2008年6月,已有43名患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得到手术康复治疗,迎来新的人生。当病残儿童赴泰达医院治疗的新闻在省电视台播放后,省心脏病专科医院的领导急了,第二天就派人到社工协会联系,请求将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放到高心所治疗,而且讲了许多优惠条件。协会经认真权衡,认为这是就近弃远的好事,遂向高心所送去两名心脏病患者,一个叫吴艳华,一位是秦学林。因何先送这二位病人,其中有着一段让人伤心惨目的曲折过程。

吴艳华是西宁市一位下岗职工的女儿,因患先天性心脏病家中无钱进行手术治疗,民政厅开展的“明天计划”活动又不知道,女儿的病一拖再拖,快8岁的孩子,不仅发育差,个子长的矮,而且面黄肌瘦。无奈其父亲求助于社工协会,但协会没有资金来源,从哪里能争取到资助呢?正巧,美国朋友白若汉先生来青海进行助医活动,喇英才抓住机遇,让吴艳华的父亲将孩子背到宾馆,向白若汉先生详细介绍孩子的病情。白若汗先生当掀起小姑娘的前衣襟时,只见蜡黄的皮肤裹着一付瘦小的躯体,细小的肋骨清晰可数,眼前情景使他深感同情,当即答应资助一万元医疗费,年轻的父亲带着女儿顺利住进高心所。

一个病人可以拖垮一个家庭,造成一个贫困户。然而,救治一个病人,就是挽救一条生命,救活一个家庭。秦学林受治康复的事实即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土族农民秦学林是位入赘女婿,养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凭他的勤劳使全家日子过的和睦舒心。谁知天又不测风云,就在秦学林33岁正当年富力强时患上风湿性心脏病,地里家里活都干不成,全家人为了不让这根唯一的顶梁柱倒下,想法设法凑钱给他治病,15岁的女儿无奈辍学回家劳动,地里的活全压在妻子一人肩上,全家人整天愁肠百结,忧云遮面。秦学林也曾到省城大医院求医治疗,但医院说需要6万元医疗费,他一听心全凉了,心想,就是把现有的家当全变卖了,也凑不够这么多钱啊!无奈只有在家中等待死神的降临。他看着眼前的情景,想到一旦死后全家老少的处境,不由心痛欲碎。社工协会得悉这一消息后,决定设法尽力给予救助。喇英才再次和美国朋友白若汉先生联系,白若汉先生听了病人家庭的情况,不禁动情,同意资助2万元,协会又与高心所协商,再优惠减免一部分,这样,秦学林只拿2万元即住进医院。2008年正月十三,协会的同志拿着水果和鲜花到高心所看望他们时,秦学林手术后即将康复出院,夫妻两激动地眼含热泪,半晌才说:“是社工协会救了我们全家啊”!另一病床上是吴艳华,手术的刀口上还敷着纱布,她正玩着护士送的积木,她是那么专心致志,陪护的父亲着急地说:“快谢谢爷爷们,快”!但她依然认真地用小手摆弄那些形状各异的小木块,因为在她纯洁幼小的心灵上,已经拥有一片无忧无虑的蓝天,还能再想什么呢?

自古佛家有句俗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意即如果救了一个人的性命,所获得的功德比建造最高七层百米的宝塔礼佛还要伟大。然而,我们是唯物主义者,立足实际,关注民生,助贫帮困是社工协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喇英才同志说的:“我们不是观世音菩萨,不可能普度众生。但是,当危难的群众向我们伸出求助之手时,我们决不能漠然置之,丧失一个社会工作者怜贫惜老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他是这么说的,同时也带领协会全体同志身体力行。

2008年春节前夕,当人们正高兴地忙着准备过年时,一位年近7旬的老人蹒跚着走进社工协会办公室,含着泪请求救救他的小孙子。根据他的诉说,才知道他叫高明华,是西宁市城北区一名退休多年的老工人,近10年间,家庭连遭不幸,第一个小孙子患白血症维持9年后夭折,儿子患脑膜炎赴外地求医,经治疗无效死于异乡,儿媳改嫁,第二个小孙子高天柱不满4岁,患先天性心脏病,2006年9月曾做过一次手术,但孩子太小,手术后心律起动仍很不正常,如有高烧、肺炎、感冒,就出现休克,多次经医院抢救,幼小的生命基本上是维持在生死线上,如果再进行手术治疗,最少需要3万元,从哪里再弄这些钱啊!多年来为给小孙子治病,除政府救助外,家里包括住房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变卖完了,另外还拉了6万元的债,眼下只有和老伴整天提心吊胆地守着小孙子,愁肠百结度日,这个不满4岁的小孙子就是家里的命根子,是两位老人的唯一希望啊!大家听了老人的诉说,看了所送的报告,心里不由一阵酸楚,倍感同情,于是决定一定要设法挽救孩子,为二位老人排忧解难,为他们点燃希望之火。

协会将高天柱作为救助重点,与多处慈善组织和献爱心人士联系争取资助,但都未获得好的效果。转眼三个月过去了,资金仍无着落,协会的同志焦急万分。在此期间高明华老人几次来询问情况,并担心地说:“再不救,恐怕孩子就没命了!”伤心的话语象利芒刺痛着每个人的心。时间一天天过着,高明华老人见协会迟迟不予答复,误认为可能是自己没表示一点“意思”吧。一次他用颤抖的手从怀里掏出一百元对喇秘书长说:“这点钱请大家吃顿便饭吧!”喇英才顿时火了,厉声道:“你要有钱赶紧给孩子治病,请我们吃什么饭”!老人虽碰了钉子,但心里明白社工协会不搞这一套。时至4月中旬,资金仍无着落。就在此时,协会给一位患先天性脊髓炎儿童争取的治疗经费有了回音,协会便与资助方联系,看能否给高天柱也给予适当资助,对方未作明确表示。时间不能再拖了,高明华老人那副凄惨的音容在同志们面前不时浮现,拖延一天就是让幼小的高天柱向死神走近一步。于是,喇英才决定让高明华老人带孙子先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治疗,所需资金由协会垫付。

12天后,高天柱手术成功安全出院。5月13日,高明华老两口领着天真可爱的小孙子来到社工协会,他兴奋不已地说:“孩子安上心脏起搏器,8年后再更换,这下孩子就不会死了”!说着两行泪水夺眶而出,此时他用手背擦拭的是高兴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老俩口不知如何表达满腔感激之情,前一天连夜赶制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赞助救人,终身难忘”八个金字,送给协会。小孙子得救了,可两位老人哪里知道,所用的3万元治疗费是协会从极为紧张的工作经费中硬挤出来的,为了救人,协会既然下了这样的决心就无怨无悔。

要说“终身难忘”也不仅是高明华祖孙三口。海北州西海镇小学教师李国华的女儿李静患先天性脊髓脊膜膨出病症,已经8岁了,双腿还站不起来,医院确诊要进行几次手术治疗,如再拖延就会终生瘫痪,由于手术难度大,需要医疗费15万元左右。李国华同下岗的妻子无奈求助于社工协会,协会经过争取,获得资助4.7万元,夫妻俩带着女儿赶赴上海专科医院进行治疗,半月后手术成功出院,小李静已扶着桌子可以自己站立起来,等待身体恢复后再进行第二次手术。小姑娘从病痛深渊中走上生存的道路,他(她)们能忘了这生死转折的变化吗?

10岁的藏族姑娘白明秀患腭咽闭合不全残疾,几经治疗效果不佳,最后无奈救助于社工协会,协会很快用电话与北京整形医院医务处联系,就手术治疗费优惠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母女俩一听高兴万分。半月后,白明秀在北京进行手术治疗痊愈出院,她又说又笑象百灵似的自由飞翔,她能忘了自己是如何走上新的人生之路吗?

17岁的孤儿李得存,患先天性心脏病,医院曾断定最多再活三年。一个正处黄金年华的俊俏小伙子,怎么能让他轻易夭折呢?社工协会经过努力,得到一位慈善家的大力资助。李得存赴北京进行手术治疗后身体完全康复,他能忘记挽救自己生命的那些人吗?······

在开展医疗救助活动中,协会曾为一个个病残儿童送去人生的希望,为一个个患者家庭解除忧患,送去欢笑和幸福,而协会的同志们不求任何回报,不图感恩,不计名利,只是履行一名社会工作者的职责,使一腔为民分忧解困的愿望得以实现,就心满意足了。但大家心里也清楚,全省需要救助的病残儿童还很多,尚需不懈地悉心努力。

培训“班长”   带庶致富

在实施项目和进行农村社会调查中,社工协会了解到许多贫困地区经济生产发展缓慢,群众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上,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缺乏一个带领大家奋力致富的领导班子。有句老话叫“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于是,社工协会便计划争取资金,实施“班长工程”,达到“培训好一个班长,带好一个班子,带动一个村子”的目的。但村主任培训是新开展的项目,究竟选择哪个地区合适,办多大规模,基层干部有些什么想法和需求?协会都做了反复讨论和研究,最后选定贵德县。为了使培训有的放矢,协会派员专程赴贵德县召开村主任座谈会,听取意见。经过前期认真准备,2007年元旦刚过,协会乘元旦与春节之间的农闲时间,同民政厅基层政权处和社区建设处、县民政局,联合于县城集中举办了村委会主任培训班。全县117个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主任加上带队干部及民政干部共130人,分两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紧切农村实际,请专业人员讲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和前景村、委会建设的文件精神和全省的形势,聘请县司法局的同志结合案例讲授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如何学法、守法、执法的知识,省特色果品种植协会专家介绍发展温棚栽种蔬菜、油桃等经济作物的经验。台上讲得具体生动,可操作性强,台下听得仔细,记得认真,思绪的阀门不断打开。为了让大家目睹温棚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培训班组织参训人员参观了几家温棚种植专业户。室外冷风凄凄,寒气袭人,室内菜绿花开,春意盎然,满棚的西红柿成串坠挂,嫩绿的油菜散发着清香。四十多岁的女主人介绍,一年种两茬,净收入五六千元。温棚栽植的油桃枝繁花艳,到3月份果实就可上市。大家看着心里激动,赞不绝口。在分组讨论会上,村主任们说:“这次培训班使我们大开眼界,过去只想着政策好了,出去打工挣钱致富,可是远离自己的家,老人照顾不了,小孩学习管不上,辛苦几个月还挣不了多少钱,有的人到牧区挖虫草或淘金,吃了很大的苦,搞不好连路费都挣不回来,甚至得病连命都搭上了。要是自家搭起温棚,投资不多,一年能挣几千元,还能管上家和小孩,真是件省力省事又收益的好事”。在学习班总结会上,喇英才秘书长讲了办班的目的和今后的希望:大家来参加学习,既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就是说不仅要解放思想,开阔思路,还要教给大家带领群众发展家庭经济的办法,在座的村委会和社区主任,如果每人每年为村里办一件实事,全县就是100多件,如果这样,贵德县广大农村离脱贫致富的日子就不远了。他的话像一团火在大家心里燃烧着。培训班结束后,主任们回到村里,从实际出发考虑着本村发展生产的路子,真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贵德县新街乡新街村主任同大家商量实施了温棚牛羊育肥项目,在社工协会争取下,资助10万元,全村51户村民每家建起一座玻璃温棚,各自可喂养50多只羊或10头奶牛。温棚饲养不仅积攒了粪肥,可以做燃料也可肥田,而且节约了放牧的劳力,牲畜发育很快,仅一年时间,这个长期戴着贫困帽子的回族小山村,经济形势就发生了截然变化,从而有力地加快了全村脱贫致富的步伐。

2008年4月,协会同志来到贵德县进行跟踪调查,想看看一年多来村委会主任们都办了哪些好事实事。在座谈中,河西乡郭拉村党支部书记梁国刚高兴地说:培训后,村干部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了,以前村里年终公开财务只有总收入、总支出和余额三项,群众讥讽地叫做“疙瘩账”,由此引起对村干部的不满。现在村里财务公开变成明细账,村委会和所属5个社的房租、地租收入、招待费、办公费等收支情况全部公开,真正是给群众一个明白,给干部一个清白,干部的威信也提高了。当年全村种植100亩辣椒,经济收入有了明显增加,2008年又扩种到130亩。村委会争取6万元资金,加上农民个人投资,修建塑料温棚30个,占地约40亩,22个温棚种植新品种袖珍西瓜,收益很好。同时修建畜棚20个,引进良种奶牛30头,村里的经济生产很快发展起来。当问到今后的打算时,这位年轻的支部书记雄心勃勃,志向远大,他说:“村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了,村里富了,计划很快修建老年活动室、科普学习室,还要修建村文化活动中心······”看他的神情,似乎这些都是指日可待的事,让人听了感到振奋和坚信不移。

在询问河东乡周家村张国福主任时,他毫不掩饰地说:“2007年村里建起生猪养殖基地,饲养良种生猪200多头,还建起大蒜生产基地,经济效益都不错,大概算了一下,全村人均收入至少比去年增加三分之一。”在调查中也了解到有些村因条件差或底子薄,发展比较慢,全县农村的变化差异比较明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通过培训学习,村主任们都不同程度地动了起来,这就是前所未有的变化。事实表明,贵德县村主任培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影响是很好的,同时也为今后举办同类培训学习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村主任培训之后,社工协会又拓展范围,开辟培训工作新领域,与贵德县妇联共同举办了三期农村妇女技能培训班,每期40人,共有120名农村妇女参加了学习。办班前许多妇女心想,自己常年不出门,又没文化,能学到啥技能,还能成龙成凤地凭技术挣钱致富么?她们不愿意报名,怕学不到本事丢人现眼。培训班开始后 ,进行了刺绣、布贴画、牛羊养殖、温棚种植等学习内容,老师一边讲课一边现场示范,手把手地教,大家听得明白,看得仔细,刺绣技巧掌握得也快。

生产力的解放,根本在于思想的解放。许多妇女来到培训班很快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也开阔了眼界。老师带来的价值上千上万元的精美刺绣品,让大家惊叹不已,她们根本没听过一件绣品能值那么多钱,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短短三天培训,她们不仅学到不少新的绣法,还懂得了颜色的搭配、明暗对比、形式创新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些农村妇女增强了体现自身价值的思想意识。培训班结束后,许多妇女积极要求参加学习,县妇联又接连办了几期培训,参加学习的妇女多达500余人。实践证明,技能培训对那些昔日只顾围着锅台转的农村妇女是一次思想的解放,是促进脱贫致富的帮本之举。

当协会的同志来到贵德县了解培训效果时,在尕让乡蓆芨滩村村委会一间房子里,见到十几名正在学习刺绣的妇女和她们的绣品,有乡土气息浓郁的布老虎,栩栩如生的古装仕女,色彩绚丽鲜活的花卉,还有富有时代特点的手机套…….,真是样式繁多,各具特色,鲜艳美观,艺术性很强,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赞叹不绝。这个村已有200多名妇女学习刺绣,当问到她们今后的打算时,一位叫周文梅的刺绣老师大方地说:“我想把大家组织起来绣制大型工艺品,将来办刺绣厂,开销售商店,把姐妹们的绣品推向市场,推向世界。”好大的气派!一位30来岁的农村妇女如何有如此胆识和志向?经别的同志介绍才知道,周文梅当姑娘时就有一手很好的刺绣技术,嫁到贵德县后,因村里人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发展刺绣业的愿望难以实现,于是就利用农闲时间做点卖饮料和水果的小本生意。妇女技能培训班开始后,她打心里高兴,似乎看到了实现自己愿望的大好机遇,便积极把村里的妇女分期分批组织起来进行培训,耐心教授刺绣知识和技巧。她所在的蓆芨滩村参加学习的妇女最多,刺绣技术提高得最快,所绣的作品样式、色彩最新最好,真可谓一花引来百花开,万紫千红香满院。当协会的同志离开该村时,不仅为目睹的情景而感慨,并且心里暗暗祝愿周文梅那美妙的愿望能早日实现。

自2007年5月至2008年1月,协会又争取资金相继于民和县、湟源县举办培训班,有230 余名村委会主任和民政干部参加了培训,其中湟源县村委会主任普遍得到了一次学习。另外,于格尔木和西宁市分别举行三期社区居委会主任培训班,培训方法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老师和学员互动交流,协会特聘请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和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杨静、社会工作教学专家孙立亚亲临授课,邀请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介绍香港社区服务情况。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学到许多开展社区工作的新知识、新经验,增强了服务意识和开展工作的能力。

2007年下半年,协会将培训范围又拓展到部分民间组织。据协会了解,全省现有经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1679家,其中社会团体1240多家,有相当一部分很少开展活动,甚至个别属名存实亡,如果能把社团的主要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这些社会组织都活跃起来,必将在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于是,社工协会同北京NPO信息咨询中心合作,于西宁市举办了公众参与项目培训班,部分社团秘书长或工作人员近40人参加学习。在学习讨论中,学员们似乎遇到了一个说心里话的机会,大家敞开思想,谈体会、谈苦衷、谈设想、谈思路,增强了干好社团工作的信心。

几年来,社工协会实施了许多公益性项目,而且内容丰富紧切实际,社会效果明显。但是,也因资金和资助对象等因素的制约,开展活动不可避免的存有不稳定性和服务对象不固定的状况。因此,协会从实际出发,遵照办会宗旨,能争取到哪方面的资助就开展哪方面的项目,项目不论大小,资金不管多少,不拘形式,注重效果,只要对老百姓有好处,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哪个项目都是努力去争取,认真进行实施。

借助阳光  造福于民

日照时间长、热量强,是青海高原得天独厚的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聪明的高原人利用它发明了经济实用的太阳灶,这件事引起社工协会的关注,从而引发出开展赠发节能太阳灶的项目。  

协会经过调查,感到实施太阳灶项目是件花钱不多,群众受益快的好事。但苦于经费拮据,想法虽好却无力付诸实施。无巧不成书,一个偶然机会使喇英才认识了澳大利亚爱国华人李崇厚夫妇,而且了解到李先生是实业家,爱人萧虹是大学教授,心想,大学教授应是桃李遍天下,如果能得到她的支持,就可能找到资助对象。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陪同李先生夫妇吃饭时提及此事,没想到当时引起萧虹教授很大兴趣,于是喇英才就从青海的自然优势、太阳灶的作用及结构等详细做了介绍,一席话却给两位华侨老人心里埋下一颗有待发芽的根。时过月余,李崇厚夫妇来信提出想看太阳灶的图片,最好能做一个模型。喇英才感到事情有望,赶忙拍了太阳灶的图片,又到工艺厂制作了一个直径四五十公分的太阳灶模型,包装好寄往澳大利亚,整个花费两千多元全是自己支付的。谁知半月后,邮寄的太阳灶模型被海关退了回来,而且模型也被损坏。模型虽未寄成,但喇英才办事认真、恂恂可信给李先生留下深刻印象。事后不久,李崇厚夫妇寄来20台太阳灶款。这是争取到的第一批太阳灶啊!喇英才真是喜出望外,遂将贴钱的事也抛到九霄云外。为了给今后争取太阳灶项目铺垫路子,他将购买的20台太阳灶先发放了8台,两月后李崇厚夫妇再次来青海,喇英才带他们到村民家里亲眼察看太阳灶使用情况,并参观太阳灶制造厂,李崇厚夫妇高兴万分,赞不绝口:“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一台太阳灶造价只有200多元,但对一个农民家庭所起的作用却很大。每户每年生活用煤至少两吨多,加上运费就得1500元左右,否则就要花费劳力去砍柴,捡牛粪或以禾秸作燃料。太阳灶大人小孩都能使用,不仅可以烧水、烤洋芋、烙饼、煮肉等,而且对保护生活环境和三江源自然生态都有好处,真是物美价廉、方便实用的好东西。”不愧是高级知识分子,见识远,账算地精细,想得周到。喇英才又陪同李崇厚夫妇到平安县一个山村举行了剩余12台太阳灶发放仪式,村民们对太阳灶钟爱的神情深深留在两位华侨老人心里。

诚挚追求和不懈的努力,终于打开了太阳灶项目的通道。至2008年上半年,社工协会相继从国内外争取捐赠太阳灶近2000台,赠发给16 个县的部分贫困家庭、敬老院和小学校,其中李崇厚夫妇捐赠1100多台,计人民币30万多元。另外,还出资9万元为天峻县民族中学安装了大型太阳能热水器,使全校200多名师生洗澡及生活用热水的困难得到彻底解决,改善了师生的生活条件,两位爱国游子把一腔炽热的爱心献给祖国人民,献给草原儿女。不仅如此,他们还充当义务宣传员,在他们的感召下,悉尼市一所小学的学生用节约的零花钱捐赠20 台太阳灶,赠发给贫困山区的15所小学,把大洋洲彼岸孩子们一片纯真的爱心送到青海高原师生们身上。“爱心是阳光,可以普照人间每个角落,我们同在一片阳光下,沐浴阳光的暖和热。无论东西南北,无论天涯海角,阳光把人们融汇在一起,愉快的学习,幸福的生活。”校园的歌声飘出山谷,飞向大洋彼岸。

诚笃待友  塑形扬誉

诚信是一块纯金,人人都想得到。是啊,社工协会如果没有一颗金子般的诚信,又如何换得诸多慈善组织和满怀爱心之士的热情资助呢?

丰一村小学重建项目是澳大利亚爱国华人李崇厚夫妇捐款25万元,又联系香港许锦基金会资助10万元完成的。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协会事先与乡、村干部到学校作实际考察和测算,共同研究工程实施方案,包括教室大小、围墙修建、新校门用料等,都做了详细具体的设计。施工单位选择技术、设备比较强的,而且讲明这是公益项目,一要保证质量,二要保证工期,三要保证最低价格。工程队老板笑了:“我们只挣个饭钱行吧?”玩笑归玩笑,协会却是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将工程的全部资料及经费预算电传给李崇厚先生审定。工程破土动工后,协会派人经常到施工现场查看,了解工程进度,处理出现的问题。自2006年4月初召开动员大会,到6月底,在秋收农忙之前,重建工程按预定时间顺利竣工。

6月28日,丰一村迎来前所未有的喜庆日子,竣工典礼将在校园举行,周围村社的群众像赶庙会似的从四面八方涌来,师生们穿上艳丽的服装排队站在校门外道路两旁,鞭炮声、锣鼓声、笑声、掌声在山村的上空汇成盛大喜庆的交响乐。李崇厚夫妇专程前来参观庆典仪式,他们缓步走过欢迎的人群,看着那一幅幅喜笑颜开的笑脸,看着那些老年妇女穿着新衣服,点燃松枝和一排排小油灯,嘴里念着麻尼经,虔诚地祝福山村的兴旺和李先生夫妇健康长寿的情景,心里热浪翻腾,激动不已。当亲眼看了崭新漂亮的二层教学楼和新配发的桌凳,高兴地对协会的同志说:“我只出了点钱,而你们把事情办得这么好,我很高兴,很放心,你们辛苦了!”这是发自两位花甲爱国老人内心的感言,同时也是对社工协会的信任和挚诚的评价。

在实施各类项目中,协会提出“四个基本满意”的标准,即项目效果达到资助方基本满意;受益方基本满意;当地政府基本满意;社工协会自己基本满意。这“四个基本满意”既是对协会工作确定的一个尺度,同时也是形成的四方面合力。协会正是凭着自身的诚信,严谨的工作态度,甘于奉献的精神和众擎易举的合力顺利实施一项又一项公益项目,并在赢得一次又一次揄扬和信任中,树立协会的形象,扩大协会的社会影响。

在实施重建湟中县台口子、马场沟和民和县若多村三所小学时,协会曾几次到实地进行调研,与乡、村干部座谈,征求意见,确定重建规模,选定建校地址,然后编制项目申请书。当工程基本完成后,协会即组织质量检查、土地管理、消防、乡村干部、施工单位和救世军派驻人员等参加,对工程进行详细初验,说白了就是挑毛病。如若多小学教室墙壁电源插座安装得太低,这是不安全因素,限定移到1.5米以上高度;屋顶的日光灯电线拉的不直,而且是明线,很不美观,必须重新安装;台口子小学一楼电教室窗外没有安装铁护栏,校院排水的通道没修好等等,甚至连新建厕所大小、有几个蹲位都按图纸查对清楚,凡不符合设计的和大家提出的问题,责成施工单位很快修补或改进,然后再进行联合验收,直到工程全部合格,始通过竣工,投入使用,再结算工程账务,一步一个脚印,一拳一个坑,事事不敷衍,有错不遮丑,不听恭维奉承,只看实际效果,力争达到“四个基本满意”标准。协会以艰辛的付出,不断树立诚信的形象,然后再用这把钥匙,打开广交朋友,争取项目,发展公益,服务社会的新领域。

在实施项目中,协会还注意作好对资助方的“回报”工作。例如在发放的太阳灶背面喷上显亮的资助者国籍、单位和姓名,并举行发放仪式,然后将全套图片资料邮给捐资者,使他们明白所捐资金的使用情况。修建的集雨水窖,统一制作窖口铁门,喷上资助单位名称,在乡村醒目处树碑撰铭,以作永久纪念。重建的学校,在大理石板上刻制资助者姓名、捐资数额、建筑面积、竣工时间等,镶嵌到教学楼正面墙上或校门砖柱上,使资助者爱心长存,常勉于人。凡较大的项目都尽量邀请资助方领导或派员参加庆典仪式,请他们亲手为新建工程剪彩揭红,在仪式上由学校师生为他们佩戴红领巾,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村民们为他们披红戴花,赠送妇女们精心绣制的礼品,县、乡、村分别为其赠送牌匾和锦旗,表达诚挚的谢意,整个过程和场面隆重热烈,感人动情。每次举行大项目竣工庆典,都邀请兼任协会名誉会长的省级领导出席并讲话,请新闻媒体作现场采访,进行报导宣传,使资助方感受到政府对公益事业的热情支持和对关系群众利益项目的高度重视。2007年下半年,社工协会将几年来所开展的工作编印成《奋进的足迹》画册,广泛赠发,使资助者们看到自己所奉献的爱心、办的实事,受惠的群众、学校师生没有忘记,并且入书传世,使他们心里感到一种自慰和满足,这不正是他(她)们所希望的最珍贵的回报么!

老骥伏枥  识途奋进

社工协会承担日常工作的副会长兼秘书长喇英才和两位副秘书长,都是相继退休的老同志,按人们说的是“发挥余热”,他们仍以在职时的敬业精神勤奋工作。事实上,就协会的状况,他们所费的心思、付出的辛劳要比在职时还多。这些“老机关”心里清楚,协会虽由民政厅主管,但与厅机关业务处室完全不同,协会工作的定位是政府工作的补充,即拾遗补漏,性质属非盈利社会组织。因此,没有比较稳定的工作队伍,没有明确的业务范围和工作目标,没有财政经费保障,这就必然地使协会走着一条自生、自长、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路子。所以,现实不允许那种“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无压力、无紧迫感的悠闲状况存在,老同志们自然地将在职时的工作制度和习惯全部带到协会,工作人员实行坐班制,按时上下班,坚持考勤,每个同志都自觉遵守,齐心协力,为协会的生存和发展积极工作,大家以良好的心态,以勤奋耐劳、严谨认真的作风,以老骥伏枥甘于奉献的精神,把一腔爱心毫不吝啬的献给公益事业,献给那些急需救助的人们,把夕阳余晖撒向贫困地区的山川和草原。

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觉拉孤儿学校有师生90人,由于距县城太远尚未通电,两位来自北京的志愿者大学生哭着对民政部门的同志说:“这里海拔高,偏远,条件艰苦,我们没有怨言,但是没有电,与外界隔绝的日子实在难熬啊!我们只希望能有电,每天能看上电视新闻就满足了”。协会获悉这一消息后,很快与省新能源公司协商,按公益项目,以最低的价格,协会出资4万元,为觉拉孤儿学校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备,从此结束了该校无电的历史。

大通县多林乡下浪加村旁有一条河,常因下雨发洪水隔断上百户村民的出入道路,县民政局反映这一情况后,协会出资2万元,在河道上修筑了一条长20米、宽5.5米的水泥过水路面,解决了群众生产、进城过河不便的困难。

牧区刚察县敬老院建成后,入住的少数民族老人除了进行一些佛事活动外,生活单调孤寂。社工协会购买了一台29寸彩色电视机、一套音响设备和一个冰柜送到敬老院,为这些鳏寡孤独的老人送去一片欢乐,献上一份爱心。

民族振兴,教育为本。在青海这块偏远、贫穷、文化落后的瘠土上,多么需要下大功夫实施一些“改良土壤,增强底肥”的工程啊!社工协会正是从这一省情出发,在支教助学方面实施了不少项目。

协会出资4000元,资助青海民族学院社会学系的学生到距省城900公里的玉树州牧区进行社会调查。同时争取资助,为60名贫困大学生每人发放2000元助学金,使这些少数民族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增长知识,净化观念,刻苦学习,将来为社会多作贡献。

山区一些小学校老师成分新,教学质量上不去,社工协会筹资,首批组织两个乡镇50名小学老师赴西安进行培训,使这些很少走出山沟的年轻教师开阔视野,学到新的教学经验。

协会得悉贫困地区李尔堡中学教学设备破旧,得不到更新,便出资购置40套新桌凳送到学校,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

藏族贫困大学生文桑和旦知措,因交纳学费困难打算辍学,协会得知后,分别为他们资助3000元和2000元,减轻学费压力,鼓励其发奋攻读,完成学业。

几年来,协会出资进行救助、帮困和资助利民项目达10余万元。协会一不种田、二无实体、三无固定资金来源,这么多钱从哪里来?不知情者难以理解。实际上这些资金都是从协会搞项目中按比例提留的有限工作经费中硬挤出来的。为了及时挽救那些垂危的生命,为了帮助那些贫困的学子,为了给群众排忧解难,协会自己克服困难,毅然倾情出资,可谓“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

现时有种新说法叫“政府出钱买服务”。这种作法何时能成文附之实施,尚难预料。但是,就社工协会所开展的各种项目,既属公益事业,服务于社会,亦是拾遗补阙为政府服务。因而,政府如能采取一定形式出钱购买这种服务,不仅是减轻政府职能压力,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直接输送阳光雨露的虹桥,而且对促进边远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保证了如社工协会这样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得到生存和健康发展。

回首走过的路,社工协会在前进途程上并非开的都是顺风船,虽未遇上迈不过去的坎,但棘手难办的事也不少,大家悉心戮力,在碰碰撞撞中步履维艰地向前迈进。4年多的时间,协会实施各种公益项目20多个,争取捐助资金800余万元,使成千上万贫困群众和弱势者受惠。中国社工协会对青海社工协会的工作多次给予充分肯定,报刊上经常刊登协会的活动和工作业绩,受惠地区的政府、各族群众和被救治者亲属送来一块块溶满深情的牌匾和一面面锦旗,2005年社工协会被评为全省先进民间组织,2008年5月又荣获全省“先进社科学会”奖牌,在社会组织中亦算庸中佼佼。对于诸多荣誉,协会的同志是欣慰的,但并没有因此而满足。有人开玩笑说:“都是退休的人了,不在家好好休息,整天东跑西颠,忙忙碌碌,图的是啥?”

几位老同志也不止一次这样想过,但是一个老党员奋斗不息的意志鼓舞和激励着他们,不求爵禄名利,不图功垂竹帛,虽说忙一点、辛苦一点,当看到哪些从死亡线上获得生存的人们激动的热泪;那些告别祖辈吃水难历史的村民们喜悦的笑脸;那些坐在崭新教室朗朗读书的天真烂漫的孩子们······老同志们的心里是充实宽慰的,心态是平衡的,精神是振奋的,岁月是丰富多彩的,人生充满着真实的价值和意义,这不正是他们的全部所图吗?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写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然而,岁月本无情,人生谁不老,这是自然法规,谁又能违背得了?既知无限好,又何必多愁善感,惋惜好景的短暂?对社工协会这些老同志们来说,真实的写照应该是:夕阳无限好,晚霞亦壮观。

愿青海省社工协会以扎实的脚步,不断开拓奋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该文原载于《海内外经济纵横》(中文版)8月刊《世界华人重大学术研究成果公报》专辑并获特等奖;全文被收入《中国改革与发展理论获奖文库一书》   


  • 微博推荐